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中学生作文大赛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
   作文大赛写作指导 正文

题目4:知耻近乎勇

十堰市一中 闵长春 [ADMIN]
来源:少年作家 2007-5-21 14:34:37

题目4:知耻近乎勇


      命题分析为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,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提出了要在全民中开展“八荣八耻”教育:“以热爱祖国为荣,以危害祖国为耻;以服务人民为荣,以背离人民为耻;以崇尚科学为荣,以愚昧无知为耻;以辛勤劳动为荣,以好逸恶劳为耻;以团结互助为荣,以损人利己为耻;以诚实守信为荣,以见利忘义为耻;以遵纪守法为荣,以违法乱纪为耻;以艰苦奋斗为荣,以骄奢淫逸为耻。”的确,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日趋成熟,整个社会变得愈来愈功利、浮躁的今天,加强荣辱观教育实在是势在必行,尤其广大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、人生观形成时期,适时地进行科学的荣辱观教育,对于青少年个人,乃至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至关重要。
    《知耻近乎勇》这个题目要求从“明耻”的角度,阐释出耻辱在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。“知耻近乎勇”这句话出自孔子的《礼记·中庸》,意为有羞耻之心就接近勇敢了。一个人懂得羞耻,才能自省自勉。有羞耻之心的人,才能勇敢面对自己的过错,战胜自我。因为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摸爬滚打不可能不犯错,不摔跤,而每一次出错或摔跤的经历都会在人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,对于一个上进之人而言,这些教训就会催他自新,教他成长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《周处》,就是讲东晋时一个叫周处的人,年轻时争强好斗,横行乡里,人们把他和山上的老虎、水中的蛟龙并称三害。为了除掉三害,人们劝周处去除掉另外两害,周处上山杀了虎,又入水斩蛟,几天几夜不见回来,人们以为他和蛟两败俱伤,便热烈庆贺起来。正在这时,周处回来了,目睹此景,这才知道人们对他是如此痛恨,从此他决心痛改前非,于是外出求学,拜大学者陆机陆云为师,改恶从善,后来成为朝廷重臣,战死沙场,为国尽忠。这是一个典型的“知耻近乎勇”的古代事例,且就在我们的课本上。
    知耻,表现了人们对假丑恶的憎恶和对真善美的追求,是人们避恶向善,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。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,才能临财不贪,临难不屈;才能谦和退让,取舍有度。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民族气节,知耻都是良知的先导。明代学者吕坤曾说过一句话:“五刑不如一耻。”即再严酷的刑罚也不如让百姓懂得一个“耻”字。他认为,教育人懂得廉耻比重刑更重要。人的道德提高了,知道了什么叫羞耻,什么事该做,什么事不该做,就能明辨是非,这比犯了法再来处罚更有效。因此,中国历代儒家一贯主张教化为先,惩罚在后。
    一个人如果不知耻,就会麻木不仁而腐化堕落,一个人如果知耻,就可以通过对不善行为的自省而激发起奋发向上的意识和愿望;一个民族如果不知耻,就会丧权辱国为他人奴役,一个民族如果知耻,就可以把耻辱转化为民族凝聚力而发愤图强。近代中国,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列强欺辱,无数志士仁人挺身而出以雪国耻,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。而如今,“勿忘国耻”,已经成为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力量。总之,耻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一个人知耻,就可以经常进行反思,从而把自己的行为控制在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之内;就会养成高尚的气节而堂堂正正做人;就会积极向上而有所作为。   思路点拨 明确了知耻对个人修养和对国家、民族的重要,就要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传情达意。
    你可以选择写记叙文。叙述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,讲讲他如何“过而能改”,甚至浪子回头,只要写出了他改恶(过)从善的曲折过程,就能传达出知耻者勇的主题了。切忌找一个历史故事在文中复述一遍,这样的故事和我们没有“切肤之痛”,不能感同身受,作为记叙文,就无法以情动人了。而叙述真人真事,自己或许就是亲历者,由于鲜为人知,读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。
    你也可以选择写议论文。用例证法或对比论证的方法,想想中外古今知耻与不知耻的事例,在对比中阐明知耻者勇的道理。可以把知耻的民族和不知耻的民族对比,知耻的时代和不知耻的时代对比,把知耻的人和不知耻的人对比,这里面还可分名人与名人在知耻与否方面的对比,普通人和普通人在知耻与否方面的对比。作为一篇不太长的文章,上面说的几个方面不要面面俱到,择其一个说深析透就行了。
    你还可以选择写说理性散文。当然,写散文你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,因为散文是“情致”和“文采”的结合。要把知耻与不知耻的事例叙述得文采斐然,把知耻者勇的道理讲得透彻动人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你必须要有丰厚的知识积累,和痛快淋漓的语言宣泄,有对修辞手法娴熟的运用。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理透情浓,可能给人别样的感觉。

2015小荷作文网新年贺卡 你申请了没?
>> 赶快加入吧,申请就有免费注册会员
小荷作文网
>> 中小学生作文精选 欢迎加入

Google
 
Web www.zww.cn

© 2006-2014 小荷作文网 版权所有
联系邮箱 xhzww@126.com(技术) 鄂ICP备0500234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