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中学生作文大赛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
   作文大赛写作指导 正文

题目9:生命,我想对你说

宜都一中 张海德 [ADMIN]
来源:少年作家 2007-5-21 14:57:30

题目9:生命,我想对你说


    “生命,我想对你说”,从题目字面上看,是要把“生命”作为倾诉的对象,而“我”自然是倾诉的主体。这样,也就决定了本文的叙述角度只能是第一人称。接下来的问题是对生命的解读。
    “生命”是什么?这是一个既宏观又微观、既抽象又具体的问题。言其宏观,因为可以大到人类乃至宇宙的生长历程及规律,言其微观,因为可以小到一棵小草一粒细沙的变化轨迹;言其抽象,因其可以涉及到对生与死、人与自然等问题的哲学思考,对伟大与平凡、高雅与低俗等问题的价值判断;言其具体,是因为我们自己每时每刻、一言一行、所见所闻所感,都是“生命”在潜行,在支配。由此可见,本命题开放意识明显,切人点较多,宏观微观均可,抽象具体皆宜,学生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见仁见智,不论是关于宇宙国家人类社会生存命运的宏大叙事,还是期盼追求凡俗情感的个人释怀,都符合了“让青春绽放真善美”的话语背景,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也扣合了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人文理念。那么,本命题作文到底应该怎样具体构思立意呢?
    一、保持自我,定位自我
    目前,中学生作文,经常忘记“我”是谁,“我”在哪,甚至远离自我,迷失自我。本作文题目中告诉我们:“我”是一个对生命有所感悟、且想一吐为快的中学生;是“我”说,而不是别人说;而且这个“我”,是真实的,而不是虚假的。只有这样,才能涌动真情实感的血液,闪现个性色彩的灵气,从而成为“有我”之佳作。
    当然,文中的“我”也要有个准确的角色定位,而且这个定位又与对“生命”的理解相关。如果你想携起“生命”之手讲述一个珍爱生命的感人故事,那么“我”就成了美妙的人情世故的亲历者和体味者;如果你想点击“生命”之窗告诉人们一个关于生死思考的理念,那么“我”就成了一个生之意义死的价值的求索者和评说者,在对古今中外名人生命价值的议论生发中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悟;如果你想拥抱“生命”之躯敞开感念天地的情怀,那么“我”就不妨做一个笔走云泥,纵横古今的“狂少年”,文采斐然,诗意盎然的“散文家”。
    二、由实入虚,虚实相生
    如前所述,“生命”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,那么,在作文中就应从虚实相生中找到突破口。
    “虚”者,“生命”的理性阐释;“实”者,“生命”的感性演绎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对“生命”的定义是:“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,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”。在这个定义中,有三个关键词:一是“生物体”,二是“活动能力”,三是“蛋白质存在的形式”。据此,我们对“生命”的理性阐释就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切入。
    从“生命体”切入,我们可以写对包括动物、植物,甚至山川河流在内的一切生命的珍爱和尊重,呵护自然,保护动物,珍惜和平,尊重他人,构建和谐社会。
    从“活动能力”切人,我们可以由生命体的生长、发育、繁殖、变异而想到一切生物在生存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:花草树木经雨抽风摧霜欺雪压而昂首向上,物竞天择而生生不息,万物繁衍而各守其道,春华秋实静待流年。并进而想到青少年身处当代社会,应以何种精神状态,迎接挑战,积极进取。
    从“蛋白质存在的形式”切人,我们可以从蛋白体与外部自然界的不断新陈代谢生发开去,可以写个人成长中的吸人之长,补己之短;可以写一个单位一个国家发展中的破旧立新,改革开放。当然,也可以从反面立意,一个生命体如果停止了吐故纳新,而盲目自大,封闭保守,就一定会走向消亡。
    完成了对“生命”的理性阐释,还只是完成了下笔前的构思立意,要化意为文,就要进行感性演绎了,即从形象实在的事物人手,由事及理,实中有虚,虚实相生。例如我们可以从小草的荣枯,候鸟的迁徙写到生命力之顽强,平凡中之伟大;或者写到即使凡夫俗子,身处逆境也要不鄙位卑,不薄弱小。由师生之情、父母之爱、同学之谊写到珍爱生命,尊重生命。生命因珍爱而提升价值,因尊重而激发潜力;并进而想到人类的和谐相处,共同发展,互相尊重,热爱生活。由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林林总总、多姿多彩而悟出“参差多态,方为生命本原”的人生启迪。由日升月落、春去秋来而想到“生是死之始,死乃生之端”,  “生是幸运,要好好活着,死也自然.不必害怕”的人生哲理。由花草的修剪,科学家的探索而想到生命如宝石,因勤于雕琢而焕发光彩,因庸碌无为而暗淡无光。总之,写好本命题作文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要由实及虚,虚实相生,努力避免空发议论,泛泛而论,从而写出浓浓的生活气息,写出十足的人情味,写出自己的真实的感情和思考来。

2015小荷作文网新年贺卡 你申请了没?
>> 赶快加入吧,申请就有免费注册会员
小荷作文网
>> 中小学生作文精选 欢迎加入

Google
 
Web www.zww.cn

© 2006-2014 小荷作文网 版权所有
联系邮箱 xhzww@126.com(技术) 鄂ICP备05002343号